苏州文创
穿在身上的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17-02-21

    (记者袁梦佳)冯英,女,1960年出生,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旗袍传承人。1991年进入苏州丝绸博物馆,在开发部工作。2000年至今,一直和顾文霞工作室保持密切合作。从业至今亲手制作的精品旗袍达500多件。经市非遗办推荐,在首届苏州创博会上展出10件具有苏州元素的手工精品旗袍。2015年旗袍作品代表苏州传统手工艺品参加中、日、韩的文化交流。

    张爱玲曾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是袖珍戏剧”,而在她所有的小说中,出镜率最高的服饰便是旗袍,她笔下的每个女人都有独一无二的旗袍,布料、底色、花样、风格无一重复。在苏州就有个专做高级私人定制的冯英,是苏州唯一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旗袍传承人,为每个女人打造自己的专属旗袍。

 

    人生第一件旗袍

    乍见之欢,应该是用来描述冯英和旗袍初次相遇时最为恰当的词语。她朋友手里有一块以浅紫打底、花印为日本樱花的面料,抖落开来像是能看到花瓣在舒展,她朋友爱不释手,却不知道该拿来做什么。冯英前去看了一眼,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把它做成一件旗袍一定很美美,那柔软的手感、樱花的花型都让她深深着迷,于是她花了五块钱从朋友手中买下了这块布料。27岁的冯英为自己设计制作了人生第一件旗袍,没有繁复的工艺,也没有精美的设计,却让她寻觅到了通往梦想的道路。这是她人生最重要的瑰宝,一直被妥帖收藏,“那个时候我还年轻,穿着特别美”,她戴着眼镜,用那双制作过上百件旗袍的手轻柔地抚摸着她的第一个“孩子”。
    穿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第一件旗袍的时候,冯英还没有遇到自己的恩师,全是凭借自己十多年过硬的裁缝功底独立制作完成的。
    冯英是从江南水乡苏州走出的女子,心灵手巧,她打小就对手工艺的制作情有独钟,做出的东西都能称得上精致。一直令她引以为豪的是,手工艺的制作不仅仅是个兴趣,十几岁的姑娘就开始半工半读,在家接民间工艺厂的灯罩回来做,“我那个时候的学费和买衣服的钱都是自己挣得”,这是她骨子里根植的自立和坚强。16岁,还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冯英就已经能拿到每个月二百元的工资,并且手下带了20多个徒弟,教他们制作皮手套的内层,“有很多学徒都被我淘汰了,我的要求很严格,因为这是用于出口的产品,标准很高,所以每一针都不能出错”,只要做事,就一定要把它做好,冯英一直这么坚持着。
    “工作狂”可以是给冯英的一个标签,17岁那年等分配的暑假,除了正常的吃饭休息之外,她可以从早上五点一直到晚上12点都不停歇地踩着脚下的缝纫机,唯一的娱乐就是用半导体收音机听评弹。看着把收音机都听玩坏了几个的妹妹,冯英的哥哥忍不住打趣,说她天天这么踩,走的步数都可以往返苏州北京多少个来回了。她自己却是一点不觉得苦或者累,“我踩缝纫机的时候只要眼睛看着就好了,耳朵还可以听自己喜欢的戏曲”,冯英是真心热爱自己所做的工作。

    每一个客户都是独一无二的
    冯英进苏州丝绸博物馆工作的第二年,当时的馆长钱小萍需要出国一趟,希望穿上能代表中国特色的旗袍。为此,冯英几经周转,打听到有家邻居对门住着一位做旗袍的大师。由于冯英缝纫功底深厚,又有一定的手工基础,苏州戏剧服装厂的特级技师龚永金收了冯英做关门弟子。足足六七年的时间,两人亦师亦友,就是在他这里,冯英学会了专业的旗袍制作,掌握了精巧的技法,成为了一个独立成熟的旗袍设计师和制作者。
    50岁的冯英从丝绸博物馆退休,才真正开始了自己高端私人定制的创业之路。在丝绸博物馆工作的近20年里,她为许多公务人员制作旗袍,一些外国友人也慕名前来。有一次冯英收到了一张照片,是一群伴娘,这些外国友人穿着她设计制作的旗袍站在婚礼会场,背面是写给她的感谢信,这张照片一直被冯英珍藏。
    二十多年在旗袍专业领域浸淫出的技艺,让冯英这个名字成为了口碑,她一直坚持自己做出的东西,一定要经得起推敲,拿到眼前仔细观察也没有瑕疵,这才是她的要求,所以有很多客户都愿意相信她。“开始那段日子还是很苦的”,虽然有客源,但还是很不容易,因为她要带着客户去挑选面料,观前、石路一家家跑,给客户挑选出最满意最合适的面料。
    幸运的是冯英遇到了一位做数码印花面料的老板,二人一拍即合,一起成立了一个旗袍工作室。这样一来,顾客需要的花色、样式都可以自己直接生产,冯英自己的设计想法也可以有地方尝试,最重要的是省去了很多在外面奔波的精力,可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旗袍的设计制作中。
    对于冯英来说,每一个客户都是独一无二的,她的职责就是做到扬长避短,看顾客身体优势在哪,设计的时候着重突出那一部分的身姿,花色、款式的选择还要考虑到是否能和顾客的肤色、性格搭配,还有年龄、肤质等都是她要考虑的要素。有些顾客会带着自己的想法来找冯英,但又不专业,“我一定会跟她们说清楚,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这是一件专业性的事情,我不会妥协”,冯英表示,会有很多抱着不成熟想法的顾客,她一定会跟她们耐心解释,让她们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为她们提供最好的服务。
    可以贯穿历史的衣服
    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导致很多产品的特点都是互联网+,冯英的旗袍也不例外,这要归功于她学习信息工程的丈夫。目前已经建立了自己旗袍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主要是用来介绍展示自己的旗袍和接受预约,而网站和app的建立还在筹备中。
    作为一名旗袍手工艺者,旗袍在她眼里不仅仅是是一件衣服,“如果它只是一件衣服的话,不会让我坚持到现在”“真正丰富的一件衣服,是一件可以贯穿历史的衣服,像是旗袍”,旗袍是美的物化展示,更是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冯英作为苏州唯一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承人,她表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让旗袍文化能得到发扬。

    冯英现在收了三四个徒弟,都已经跟着她学习了好几年,她的教学很严格,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最初还有人觉得她太不近人情,时间久了大家也都明白,这只是她严谨做事的风格。她对徒弟手工和踩缝纫机的基本功特别看重,因为这相当考验人的心性,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就能做好,而这恰恰也是旗袍手工艺最基础的要求。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严厉,冯英内心对自己的徒弟很是喜爱和满意,“她们还年轻,不着急慢慢来。”冯英近期还受聘于苏州高博苏南民间工艺学院,期望为手工旗袍培养和发掘更多的人才。

    (本文感谢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