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29
2010年12月,原苏州江南无线电厂有限公司华丽转身为江南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这也是苏州第一个以工装设计为主的文化产业园。现在,作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江南文创园已入驻六十八家成熟企业,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 成为一个极具凝聚力的“产业家园”。“我不仅是个领导者,更是个战斗者。”凡事都亲力亲为的产业园董事长杨崇民正引领着产业园一步步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打造产业园品牌
春天,一个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美好季季节。2010年12月,正值初冬,然而胥江路一处老厂房却因为文创的注入而迎来了它的 “春天”——江南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在原苏州江南无线电厂的老厂房里正式成立。走进产业园,虽然没有了机器的轰鸣声,也没有了工人们忙碌的背影,但砖砌的庭柱,黑色的铁皮,这些工业时代的气息仍然可以捕捉得到。它们与充满现代感的建筑交相辉映,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融合,为老厂房披上了独一无二的新衣,这里也成为了艺术工作者们激发灵感和创意的空间。
想要迎来春天必先经历酷寒。杨崇民这样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时期。他是1997年来到江南无线电厂的,当初这是个国营老厂,主要生产汽车电子、收音机、通讯设备等,但随着市场的萎缩,老厂生产的这些只是延续技术没有创新的产品,渐渐地就失去了生命力,当时无线电厂负债甚至达到四千多万。“后来出现了一个拐点,无线电厂又恢复了生机。”杨崇民很激动的讲述了当时改变老厂房命运的一个决策,放佛当时的情景又重现在眼前一样。“当初想生产一种健身车上的运动仪表,但那时困难到拿出五万元的模具钱还要特意开个专题研讨会。最后咬咬牙还是决定去做了这件事。后来这个产品很成功,从一种类型做成了一个系列。”说着说着杨崇民开心的笑了起来,他开心是因为当初这个决定成为了无线电厂发展的一个拐点,他开心也是因为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要实现工厂转型,做有创意的制造业。杨崇民去了很多产业园调研、学习,然后做了一份详细的规划,明确到交通、景观的分析。2010年,老厂房终于成功转型,在那个初冬,迎来了它的春天。
到今天,短短五年时间,园区里已经入驻了六十八家成熟企业,现代文化服务类企业的入驻比例已达82%,现代服务业集聚初具规模。此外园区里还有商务中心、餐饮中心、金融中心、法律咨询中心、信息中心、对外联络中心、后勤保障中心、活动中心和展示中心,形成了“九个中心,一个沙龙”的公共服务平台。当所有功能都在同一个园区内能实现的时候,它就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打造产业园品牌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一个目标”杨崇民如是说。
文化是一件漂亮衣服
如今,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那究竟“文化产业”是怎样一个概念?百度上是这样解释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 (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 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
杨崇民有自己的理解与主张,“文化产业就是要用文化的思维去发展各行各业。要有发展的思维,足够的内涵,形成配套融合的概念。”杨崇民说,其实创意策划并不高不可攀,只要找到“痛点”能满足大众新的需求或是整合一个新的东西就行,难就难在将它作为一种产业落地,让它生根是门技术活。杨崇民一直强调的是“各行各业要贯穿文化的思维”,只有将技术与文化相融合,才能赢得市场。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有很多传统艺术,可是很多几乎失传,因为它们都只是单独的以技艺的形式存在,没有融合文化的思维。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曾提出过“软实力”一说,就是指把文化推到世界去,但中国在以产业形式进行文化推广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在杨崇民看来,文化其实就是一件漂亮衣服,制造业或手工艺业穿上它,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再好的行业没有消费群体注定是要淹没在社会滚滚前进的车轮里的,“酒香也怕巷子深”。
将不同的思维整合在一起
“活到老,学到老”,杨崇民主张将终身学习培养成一种自觉行为,他也确实就是这么做的。他经常参加各种行业培训,学习资本运营,思维组织工作等专业知识,不断与时俱进, 包括现在还在北大学习企业创新的知识,“一个人的思维突破自我很难,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代的脉搏相吻合。”同理,一个产业也是如此,只有不断注入新的内涵,落实新的创意,才能有新的生命。杨崇民说:“我以前其实都从事的制造业,学了机械,做了电子甚至化工厂里都做过。”在我们看来,制造业与文创产业是 两种没有任何联系的行业,可他认为,“制造业的人有个特点就是脚踏实地,辛劳耕耘,文创者思维则更敏捷想象力丰富,但如果两者跨界结合到一起互补,发展就会更好。”其实,苏州相关部门也发起过一些创意产业链的项目,旨在将各行业优秀的创意整合在一起,达到1+1>2的效果。这也是杨崇民一直说的,“要将不同的思维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系统,赋予新生命”。
(本栏目感谢苏州市文创联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