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创
掌心间的“立体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6-11-29

姑苏晚报记者陶开俭实习生朱婧怡从火爆售罄的秘色瓷曲奇饼干,到文征明紫藤种子,都来自于苏州博物馆文创设计师郁颖莹的灵思妙想。她在传统的博物馆造型与其中陈列的文物之中,融入新颖独特的设计理念,将气势恢宏的建筑变幻成为掌心间的工艺品,将穿越历史风尘的文物成为生活文具的点缀。

  郁颖莹,从2008年开始致力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研究工作,参与设计了上百款特色产品,作品《建筑行李牌》、《檀香书签》曾获得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沈周玉兰缂丝钱包》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创意奖铜奖。其中,主持设计开发的秘色瓷莲花碗抹茶饼干更是受到了广泛好评,国内30多家权威媒体进行详细报道。


  被艺术浸染的生活

  郁颖莹,一个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的温婉女子,用她手中的笔,设计、创造着精巧的工艺品,连结着她与博物馆之间的深刻情缘。
  从苏州六中到苏州工艺美院,直至后来辗转去南京工业大学研读工业设计,郁颖莹都按着自己的步调学习着自己最爱的艺术。手执画笔,安心作画,便是她最向往的安逸生活。少时便酷爱手工,长大后依旧保留着自己串珠子或者做些小玩意儿的闲情逸致。她像是带着水乡苏州特有的温润性格,不急不缓,细致静心。最初的平面设计赋予了她良好的创作基础,苏州工艺美院更是让她掌握将画中的遥不可及变到跃然纸上的本领。三维建模,网站设计,漫漫求学路,她始终不忘初心而阔斧前行。
  除却脑袋中灵光一闪的火光,郁颖莹也善于在生活的细节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她说天秤座生来便是美的使者,像是有为普罗大众带去美的光环的使命。因家人的劝阻,郁颖莹放弃了从小想成为美术老师的梦想,毕业后便通过招聘进入苏州博物馆工作。
  2008年,博物馆产品设计部建立,她开始了自己的创意设计。文化创意潮流的兴起,她奔走在台北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寻找灵感,潜心研究着它们自身融合发展的与众不同之处,找到苏州博物馆的定位和创意突破点,甚至淘宝都成了她激发灵感的宝地。她用平日绘画锻炼的敏锐眼光,捕捉博物馆建筑、文物之间的各种元素,印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地方。经过重塑设计的打磨,凭藉从虚无到存在的灵感,使得一件件产品落在我们手心,成了苏州博物馆的一部分。

  因有趣而有用

  绕过苏州博物馆的山水雅亭,听着潺潺流水声,穿梭在精致玲珑的分馆间,将抵达出口时,便可看到在暖黄色灯光下掩映的精美艺术品。这里摆放的大多工艺品设计都出自郁颖莹之手,将书画上百合成为项链的模板,刀剑上的吴字整齐地排列在贴纸之上,这些平凡的实物因为有了丰厚的历史底蕴的依托,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有趣、有用、与博物馆相关”,这是郁颖莹对自己的设计理念最简单的阐述。因为秘色瓷抹茶饼干,她名噪一时,让密封起来的文物成为我们味蕾间的享受,真正做到了独一无二的体验。博物馆内有一棵紫藤,还未到花期,攀在白色栏杆之上。是明代时文征明亲手栽下,每到三月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便会去打下它的种子,经过包装,兜售给游客。或许在许多人看来不过是紫藤的种子,但它作为郁颖莹最满意的一项设计还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在洁白的盒子里,放着一张印有文征明画像的纸片,有三粒紫藤种子安然地待在盒子内等待有缘人的开启,此刻的它们绝非是普通的紫藤花的前世,而是渴望被继承的文脉的延续。
  每到旅游旺季,总有成群结队的外国游客来一睹苏州博物馆的风采,它的驰名中外,与建筑大师贝聿铭密不可分。总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可是作为艺术品的博物馆却难以陪伴你未来的旅途。而郁颖莹则是通过自己的创意,将苏州博物馆的形态融入精致的小产品里。酷爱运用博物馆造型元素的她,还原了博物馆的基本模型,对内在进行改造,让它成为一个你掌心的博物馆——实用的卷笔刀。或者一改沉闷的登机牌颜色,运用博物馆侧面图形来成为你行李箱的点缀,一举夺得了国家奖项。

  博物馆每月都会推出不同的人物主题展览,配合人物风格,郁颖莹都会设计相应的创意产品。例如刚结束不久的明四家,主题茶具古朴淡雅,一如整个苏州博物馆给人的气质感觉一样。她还邀约了现代插画师绘画唐伯虎的形象,制作成风靡的手帐,俏皮可爱的唐伯虎形象更让人觉得耳目一新。郁颖莹灵活运作着这些变化的主题再把握自己的设计节奏,令她心生有趣的东西便努力使它们在生活中实用起来。那些在日常中反复出现的文具、包包、围巾等,都随着她的设计而烙上了苏州博物馆的印记。苏州市文化产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吴敏说,文创产品,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传递文化的使者。郁颖莹设计的文创产品,因苏州博物馆而更有魅力,同时也在传递了苏州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创意内揽与设计外包

  前不久,故宫博物馆和海尔兄弟联合推出的一款“冷宫”冰箱备受关注,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目光,引发微博热议并都纷纷称赞叫好。无疑,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成了相关行业兴起的风尚,但是,对于这类产品的设计郁颖莹也有自己的见解。“创意不能闭门造车”,同样,设计也不能固步自封,多走、多看,多学习、多交流,便成了这个行业最好的制胜法则。
  郁颖莹与她的团队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才从原来的“三人行”,到如今初具规模的七人小分队,线上的淘宝与线下的中心商场都运营地井井有条。然而,作为唯一的设计师,郁颖莹身上的担子依旧很重。为了打破设计陷入瓶颈期的僵局,她选择了一条“创意内揽与设计外包”的道路。在自己提供产品创意的基础之上,由更为专业的设计团队去完成文创产品的后续设计与包装,再回归到她手上完成最后的审稿工作。近几年设计的产品数量在不断下滑,也让郁颖莹自身承担着不小的压力,在逆境中求得突破也是一种发展,也是为文创产品的设计把关。
  面向年轻人的文创产品陆陆续续在不断面世,也为肃穆的苏州博物馆注入了新鲜的力量,郁颖莹更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创意设计,带领大家看到博物馆的另一面。那些能够随身携带、握在掌心间的小工艺品,也成为了苏州博物馆的代表,伴随着匆匆而过的旅人,成为永恒的记忆。
  (本文感谢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