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30
苏滁现代产业园由中新集团与滁州市合资开发,位于滁州市东南,以中新集团为建设主体,借鉴中新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和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机制,在滁州约36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一个“产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重点打造现代工业园、现代商贸物流园、现代服务园、高科技工业园和文化创意园。
苏滁现代产业园开工建设三年多以来,紧紧围绕“城乡统筹、产城一体、以人为本、宜居宜业”的发展理念,通过强化主导产业带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统筹区域要素配置等举措,着力推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三方面的有机融合,园区产业功能、城市功能“1 1>2”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规划引领 科学布局
科学规划是提升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融合度的基石,园区从设立起就建立起了刚性的规划和执行体系。一是持之以恒落实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委托新加坡邦城规划院,历时9个月,耗资3000万元,建立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对园区产业、商住、配套用地按照“三个1/3”理念进行整体规划布局,明确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发展节奏与实施路径,真正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开发;二是注重营造良好城市形态。对工业地块分块进行规划,通过大路大地块、小路小地块的原则,引导大企业在主干道集聚。在交通组织方面,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和路网构架,有效保证商住区域的城市品质。重视地下空间利用,1万伏以下电力线、污水、雨水、供电等管网全部下地,一次规划到位和建设,并留有扩容空间;三是全力打造智慧城市。依托圆信测绘公司信息化平台,加快园区数字城市系统软件开发建设,建立城市部件定位系统、数据库查询系统、供应商服务系统,通过空间记忆、数字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推进城市管理数据化、精细化、智能化。
产业带动 产城互动
园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产城一体发展步伐的首要举措,以产业的发展带动园区人气商机的集聚。一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围绕营养健康、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聚焦“高端、品牌、外资”项目,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招商,成功引进安徽省首家新加坡投资企业--道益精密科技、滁州市首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南京嘉远电动车以及黑芝麻保健食品、拉芳家化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实现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二是严把项目入园关。把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产业作为产城融合发展的主要支撑,严把项目的投资规模关、投入强度关、产业定位关和环境保护关,亩均投资强度低于400万元或亩均税收低于30万元的项目一律不供地,环保不达标或对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一律禁止入园;三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促进大、中、小企业配套发展,园区规划建设了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其中一期10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内设“一站式”服务中心、人力资源中心、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已有18家企业成功入驻,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孵化器”。
提升配套设施 完善城市功能
以“提升功能配套、汇集规模人气、彰显品质品牌”为目标,强力推进配套工程建设,园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一是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上后地下、先产业后城市”的开发理念,先后建设道路50公里、河道40公里以及供气、供水、供热、供电等工程30个,实现12平方公里产业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九通一平”。跨清流河琅狮大桥正式开工建设,通车后将实现园区与城南政务新区的无缝对接;二是抓配套工程,汇集规模人气。累计开工建设84万平方米安置房,其中34万平方米一期安置房近2000户实现回迁入住。10万平方米蓝白领公寓建成使用,同步配置家具、太阳能供热、浴室等生活服务设施,实现“拎包入住”。建成安徽省首家邻里中心并投入使用,集社区商业、医疗、娱乐等12项服务功能于一体,“一站式”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三是抓社会事业,集聚优质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高水平发展公共服务事业。以打造安徽乃至华东地区一流的医疗中心为目标,开工建设20万平方米南京鼓楼医院苏滁分院。引进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开展合作办学,成为融入南京都市圈、推进滁宁一体化的旗舰项目。
打造最优政务环境 深化合作加强管理
积极推动管理服务提优增效,全力打造苏滁管理的品牌和优势。一是打造最优政务环境。组建了“一站式”服务中心,规划、建设、房产、消防、工商等重点涉企市级审批事项全部下放到园区,实行“二号章”管理和全程代办服务,真正做到“园区事园区办”;二是全面深化合作共建。借鉴新加坡和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全面引进苏州工业园区中新集团、邻里中心、城市物业、地理信息四大管理品牌,引领体制机制创新;三是加强城市物业管理。组建苏滁城市物业管理公司,按照每平方公里建成区1名管理人员标准,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道路保洁、地下管沟、绿化亮化等29项城市功能一体化管理,整合了政府部门环卫、路政、城管等职能,提升了管理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