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
创新“铰链式”发展路径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

发布时间:2016-11-30

2013年,吴中区文体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建设十大集聚区要求,围绕加快推动形成文化创意集聚区进行大胆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原有的文化产业发展和工作实践基础上,调整规划促集聚,完善政策求提升,抓“大”不放“小”,初步形成了“一圈五带十大载体”的发展新思路。同时,根据近年来区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结合国内文化产业的新形势和要求,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尝试一条“铰链式”发展新路径,努力推动文化创意集聚区形成发展。
一、“铰链式”发展路径的内涵
“铰链”在传统意义上来说,是用来连接两个固体并允许两者之间做转动的机械装置。我们所要创新的“铰链式”发展路径,是指政府部门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宏观调控功能,文化企业积极融入市场“看不见的手”,“手拉手”形成一股合力,围绕推动发展、双生共赢这个“轴”,协同联动,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沟通、交流、互动活动,推动我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集聚区形成发展的新局面。
“铰链”一端是政府部门深度作为,服务企业。为重点项目尽快形成集聚效应做好服务。另一端是项目企业积极争取,对接政府部门。通过完成政府服务外包扩大地方影响力,同时锤炼项目企业自身服务能力,塑造企业品牌。
二、 “铰链式”发展路径的成效          
“铰链式”发展路径成效显著:吴中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高位增幅,处于苏州大市前列。根据2013年半年度文化产业数据统计结果,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工作目标,继续深化“铰链式”发展路径,从而确保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63.6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7%的目标。
“铰链式”发展路径在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是政府积极作为,用“看得见的手”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微调,同时企业自主创新,用“看不见的手”为自身发展壮大铺垫道路。具体体现为:
1、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形成政企联动的文化产业体系。科学规划、分类实施,加速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合理、政企联动的文化产业体系。区委、区政府相继研究制定了《吴中区文化产业培育提升计划》、《吴中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一圈五带十大载体”的规划布局,引导区内文化旅游、创新创意、传统工艺美术、影视娱乐等行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宣传推介平台的作用,区内文化企业积极参加“中国·苏州创博会”、文化旅游推介会、深圳文博会等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发展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2、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做强企业的多元素融合发展道路。吴中区专门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项目补贴、贷款贴息、扶持奖励等方式,鼓励文化企业创新创业、发展壮大。截止2013年,区内共有66个项目获得吴中区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已累计发放文化产业引导资金2357.5万元,充分发挥了引导资金的叠加溢出效应。同时区内文化企业注重文化与旅游、金融、科技融合,加大研发投入,如香山工坊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快古建企业的技术转化过程,成功构建了以古建新材料研发基地的形式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平台,2011年以来科技研发投入已达到1000万元以上。生活艺术·民族风情园项目在区文体局的指导下,通过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申请融资,申请材料已逐级递交至文化部。
3、对上争取积极踊跃,涌现一批知名度高的文化产业项目。政府积极指导文化企业做好对上争取工作,帮助企业申请国家、省市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评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重点人才,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企业做好优质项目,不断争取资金支持。截止2013年,区内累计共有1个项目获得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2个项目获得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2个项目获得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资金额度分别为28万元、1460万元、500万元,国家级荣誉5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市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重点人才2名,舟山核雕村、木渎国际影视娱乐城、金枫路广告产业园等一批具有规模效益的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脱颖而出,穹窿山孙武文化园一期等20个项目认定为苏州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三、深化“铰链式”发展路径的举措
“铰链式”政企合作发展路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认识不够,需要提高深化;规模集聚效应不明显,需要整合升级;地区和行业差距较大,需要均衡;理论探讨和机制创新结合度需要提高,文化与金融、科技、旅游需要进一步融合;限制性政策较多,需要进一步发掘现有的资源优势和潜力等。
(一)政府充分发挥引导和服务功能,继续加强对上争取和对下指导,引领区内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1、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文化遗产保护绝不排斥合理开发,开发和保护工作需要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的积极参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和高智能的创新平台。吴中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9个文物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总计有56处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占总数的47.8%。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要以“太湖吴文化”为主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学习借鉴“Eco-Tourism”(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寻找到一个兼顾文化、历史、开发几个层面的结合点,解决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2、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挥太湖独特资源优势。吴中太湖旅游迈入“后5A”时代,以此为契机实现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丰富区内文化旅游的内涵,开发代表吴中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太湖礼物”势在必行,打响吴中文化旅游品牌。借鉴国内已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度和较好反响的“北京礼物”“上海礼物”的发展历程和经验,举办“太湖礼物创意设计大赛”,开发太湖特定生产或反映太湖元素、体现吴中文化特点的产品,包括旅游纪念品、日常创意品、商务礼品、政务礼品、国宾礼品、艺术收藏品等。
3、文化新兴领域拓展,发挥错位发展创新优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发展甚至过度发展,同质或相似的文化产业项目大量涌现,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竞争压力。从全国范围讲,涌现了798艺术街区、田子坊、田面设计之都、中国华侨城等知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从苏州市范围讲,影视娱乐、动漫制作、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项目众多。吴中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政企合作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政府和企业间的资源和信息互通有无,及时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最新动态,引领区内产业错位发展,不断开拓文化产业新兴领域,如珠宝设计业、影视娱乐业、动漫制作业等。
(二)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1、树立品牌意识,注重企业文化创新。一是文化内容创新,树立品牌意识,以内容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内容产业;二是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创新,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新集聚区;三是文化服务创新,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的水平和层次。
2、宣传推介并举,扩大企业影响范围。我区文化产业宣传和推介平台主要有现代服务业投资说明会、中国·苏州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深圳文博会、金秋金洽周文化旅游推介会等。区内文化企业积极运用展示推广平台“走出去”,扩大企业影响力和范围。政企联动创新举办区级主题创意设计活动,发现、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点、创新能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单位和策划人才。
3、发挥创新创意,避免同质恶性竞争。文化产品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面对这一形势,创新创意成为竞争中取胜的有效途径,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发挥创新创意能力,尊重知识产权,充分认识到“内容”是最易提高附加值的部分,加大3D技术、三网融合技术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打造文化与科技“双驱动”的内容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避免在文化产品市场上的同质化或恶性竞争。
“铰链式”发展路径的创新,是我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一次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是顺应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的新课题,有效解决了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了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既“强筋”又“健体”,对促进我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中区文体局文化产业研究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