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30
世界范围的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巨大。英国音乐产业的规模比钢铁产业的还要大,在伦敦,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金融业的还要多;美国自1996年以来,以版权为基础的商品行业一直是其最大的出口部门,已经超过了汽车、农业、航空航天和国防业出口产品的总和;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的萨迪亚特岛斥资270亿美元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法国卢浮宫分馆、古根海姆美术馆和耶鲁大学美术学院。道路和机场沿途以及各大商场附近,写字楼和公寓楼群也正在加紧建设进程。
为什么世界各地如此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呢?这是由于持续快速增长的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核心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所带来的良好经济效应发展势头强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化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乃至一首韩国的MV《江南style》带来的创意经济,远远超过了艺术本身的效应,值得我们借鉴。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虽然晚,但发展迅猛。如何做大做强?值得研究。
一、为什么要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现在文化企业遍地开花,这当然是好事。但要做大做强,对于苏州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来说,首要要跳出“泛文化”的狭隘认识,整合资源,才能做大产业。要将这些资源集结成产业网络、产业区或者其它形式的合作经营,这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这种集群会在创意经济中自然形成,各种文化创意公司互相依存,共同发展。不管是苏州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还是号称“中国艺库”的“香山工坊”,他们所在的创意公司都必须聚集在创意活动发展活跃的核心地带。这种聚集对于任何一种产业链的形成,都是普遍存在的,小到一个镇的刺绣,大到整个苏州工业园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如形成产业集群,就会产生如下正能量:①有关信息、共公服务平台可以共享,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同行竞争的加剧,促使行业标准的出现;③企业之间的合作分工,刺激周边产业的形成;④激励创新,促进本地市场的发展;⑤地区品牌的建立,使该地区的所有企业受益;⑥周边小企业结成联盟或者网络,使得它们具备了某些大企业的优势,这样它们可以更方便地联系供货商和获得生产资源;⑦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周边产业的专业化服务设施的建设;⑧更能吸引外部人才与投资;⑨便于政府集中指导,有钢用在刀刃上。
目前,苏州已经形成了不少产业集群的雏形,如环金鸡文化娱乐集聚区、环独墅湖文化创意集聚区、环阳澄湖文化旅游集聚区、以国际科技园为主体的国家动画游戏基地,以科教创新区为主体的国家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培训基地,还有以诚品书店、凤凰国际书城为主体的出版发行基地,以现代传媒大厦为主体的新闻传媒基地,以国际博览中心为主体的会议展览基地,以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为主体的演艺娱乐基地,以阳澄湖半岛为主体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以邻里中心、社区和广场文化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基地等等。
当前,苏州文化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既是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更是企业本身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加快苏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步伐,其实也就是强化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以确保苏州市政府“文化繁荣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二、苏州实现创意集群的有利条件
1、文化底蕴深厚。苏州有着悠久文化古城的声誉,苏州文化先后有24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29个项目列入了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60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现代苏州又凝结成“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苏州精神,这些都是苏州形成创意产业集群的文化底蕴。
2、人文荟萃。6000年前,苏州的草鞋山已经出现了原始文字;春秋时就有“道起东南”、“文开吴会”的“南方夫子”言偃;《明清江苏文人年表》收录的5420名各地文人中,苏州达1290名;又如陆机、陆龟蒙、范仲淹、范成大、顾瑛、王世贞、冯梦龙、叶圣陶等文学家教育家,沈周、唐寅、仇英、文徵明、祝允明等书画艺术家,陈去病、柳亚子、顾颉刚、费孝通、陆文夫等文化名人,就连唐代苏州官员中赫赫有名的诗人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也都为苏州这块神奇的“文化富矿”所纳罕。在具有诗性智慧和诗性文化的当代苏州,就出现了105名中国两院院士。
3、强大的物质基础。2012年,苏州人均GDP已达到18064美元,拥有15516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苏州强势的文化产业发展,使全市成引领全省文化的前沿阵地。
(林文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