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
简论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发展环境

发布时间:2016-11-3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该论述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了宏远的蓝图。江苏省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建设,打造“文化强省”,在“十二五”规划中又提出了着力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的目标。伴随着国家“文化强国”以及各个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城市,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底蕴丰厚,是吴文化发源的中心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基础良好,为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本文应用PEST模型,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等四个因素入手,对苏州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作一简要分析,以利抡抓机遇,更上一层楼,打造文化产业的升级版。

基于PEST模型的苏州文化产业环境分析

一、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政治环境

宏观环境中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影响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政治力量,包括显性的与隐形的影响力量,例如该地区的政府指导的政策方针,政府的稳定性,政府对行业和企业的态度等。

2004年,中宣部、国家统计局以及文化部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对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进行了划分。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新突破,文化业态不断融合,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许多文化生产活动很难区分是核心层还是外围层。对此,国家已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出台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并指出,“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增加了与文化生产活动相关的创意、新业态、软件设计服务等内容和部分行业小类,减少了少量不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的活动类别。以此分类为基础开展的统计工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至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已经形成。这是一条先进文化的发展之路,是一条科学发展、强魂健体、强基固本之路,也是一条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苏州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苏州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也比较完善。

苏州市政府以《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为总体规划指导方针,在文化人才的培养上出台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规划》,在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展上,也给予了很多筹集资金、税收优惠等相关的政策方针。从政府多个部门所采取的辅助性措施,为保障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智力资源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作了多方努力。

   然而在各项政策中,笔者发现其多项政策方针是文化产业的支持性措施,缺少对文化产业的规范性方针政策,比如文化产业园建设的要求、有关文化市场的准入政策等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是需要智力资源、资本等方面的支持性措施,还需要对于文化产品、文化市场的规范和调节性的保障性、规范性举措。

   其次,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具体体现在:

①    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由该组织负责苏州文化产业的协调工作,负责文化产业的政策规划的落实,同时做好文化产业的统计工作。

②    由政府打造文化产品的交易博览会平台。苏州市已连续举办了两届“创意博览会”(简称“创博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品牌。在2013年第二届“创博会”上,吸引了15万观众,达成的文化交易项目总金额达15亿元,此外,除了“创博会”,苏州在2012年还承办了全国首期文化产业投融资实务研修班、全国文化企业债券融资座谈会、全国文化产业信息通讯员工作培训会等重要会议和活动。这些展览、会议和活动与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成正相关。

③    苏州成立了文化产业担保基金用于扶持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展。2012年,该基金共为8个项目提供了1.4亿的担保贷款。文化产业担保基金的设立以及巨额的担保贷款都体现了苏州政府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

但抓品牌力度不大,遍地开花、抓内生性文化创新不足。长江三角洲大多数城市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实现产业的集聚,而苏州与其它城市相比,文化产业的集聚度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有影响力的个性特征。随着各市政府对文化产业逐步重视,文化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居民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强烈,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应当看到苏州的文化产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

 

二、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文化产业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形势、市场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因素,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文化结构的合理化程度,这些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

苏州文化产业的结构:据初步统计,2012年,苏州市的文化产业单位达15516家,占全省的19.4%。其中,文化制造业单位4255家,占27.4%;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单位2998家,占19.3%;文化服务业单位8263家,占53.3%。由此可以看出苏州的文化产业结构中,以文化服务为主,以文化制造业和文化用品、设备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为辅。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在整个文化产业分类体系和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中,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因此,苏州文化产业的结构体系比较合理。

①文化市场繁荣,文化创造活动比较活跃。居民文化消费的增多带来的文化市场繁荣,文化市场的繁荣给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2012年,苏州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2600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660亿元以上,在全市GDP中占比约5.6%。文化市场繁荣同时刺激了文化创造活动的活跃,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不断涌现。

②探寻对外交流,集群效应初步体现。苏州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探寻对外交流,其创建的“创博会”就是促进本地文化单位与其他地区乃至全球地区的文化企业的交流。更重要的是,目前苏州创办了7个国家级、5个省级、28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集群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但龙头企业与骨干企业数量少,辐射范围窄。在文化产业中,龙头企业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龙头企业的辐射范围广,有时能够激活整个产业的发展。目前,在苏州文化产业企业中,只有一家上市公司——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是个工业大市,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3.4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既惊人又喜人。正如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所说,“目前,苏州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苏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如何跟上,与经济发展水平并行?必须大力研究,狠下功夫。

 

三、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涉及到居民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以及风俗习惯。此外,还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①居民文化消费增多,文化需求多样。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苏州的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增多,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在娱乐与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增多。居民文化消费的增多,有利于文化市场的发展,从而为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

②吴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苏州市是吴文化起源与发展的中心地区,以园林、工艺美术、丝绸、昆曲、评弹为代表的吴文化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苏州的旅游服务也相对比较发达。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文化产品的种类,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有利于文化的创造活动,文化艺术精品不断丰富。

③苏州精神——“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全面体现了苏州人的现实精神状态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提振谱写了“中国梦”苏州篇章的精气神。

但在居民文化消费增多的同时,应当看到居民文化需求固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居民文化消费形式的多样。文化需求的多样与复杂需要实现文化产品的多样以及可供居民文化消费渠道的尚不完善、畅通,必须改革开放,大力培育本土有特色的文化产品。要让苏州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物化于品。

 

四、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环境

 

文化产业的技术环境主要是跟产品生产相关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利用有利于产业的升级和产业的跨越发展。

据统计,近5年来苏州已有国家科技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6项。1979年以来累计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达80余项。据悉,2012年度全市共有33个项目(企业)入选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企业技术创新类3项,企业实施项目占比73%。全市评选出苏州市科学技术奖122项,市长奖6人,合作奖3人,技术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110项。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约70%。

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的革新,例如:纸质传媒产业的技术革新,另一方面诞生了新型的文化产业类型,例如:数字、网络内容产业等,新的技术给苏州文化产业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但苏州的科技与文化融合显然不够,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很多新的技术是外部输入进来,而自身技术革新与创新不够,文化产业的创造能力差,目前苏州在某些文化产业领域,例如电影技术,网络技术等缺少核心的知识产权,这不利于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认为:“持续发展的引擎就是科技,动力就是创新,支撑就是人才。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聚焦转型、突出创新,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大势所趋,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挑战所迫,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动力所在。”文化加科技才能大力提高新的生产率。

 

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结合苏州文化产业的宏观环境的分析,为保障苏州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性跨越式发展,政府应当转变职能、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科技“联姻”。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苏州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应该建立依托于吴文化,吸收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优秀文化,实施宽领域的文化市场准入原则,实现文化商品大流通的格局,像抓工业那样抓文化建设,大力提高软实力。要建设龙头企业,树立知名文化企业品牌,推动骨干企业的辐射力,从而促进文化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真正实现“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

①文化产业要与信息产业、科技“联姻”。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最大限度实现文化产业的价值。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科技“联姻”,发挥信息与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导、处理、提升的作用,推进文化产业向广度、深度、高度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改造以及跨越发展。

②龙头企业与知名品牌的树立。培育本土的龙头骨干企业,在企业的辐射作用下,激活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发挥产业的集群效应。依托于龙头企业的文化大项目,努力打造一批知名的文化品牌,发挥产品的品牌效应,提高本土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③文化人才与智力资源的引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将成为取得文化产业成功发展的决胜因素。要培育与引进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资本运营复合型人才、文化经纪代理人才、数字艺术软件、网络游戏开发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加大对文化企业智力创新的投入。

 总之,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较好,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技术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否则,科技因素将会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中央不断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苏州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机遇,尤其是较为稳定的宏观环境,保障了苏州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但同时应该看到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其经济性、政治性、社会性的属性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多的困难与挑战。对此,要认真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拿出新的举措,方能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从外延型增长为主升级为内涵型增长为主的发展,从过于依靠投资拉动的速度型增长升级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的内生增长型的发展。

(苏州大学 曹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