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
吴中区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发布时间:2016-11-30
吴中区位于苏州市区南部,北依苏州古城区,东与昆山市相连,南接苏州市吴江区,西衔太湖,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浓厚。近年来,吴中区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2年底,全区拥有文化企业3059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8.6亿元,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高位增幅,占GDP的比重提升至6%。下一步走势如何?现用SWOT模型作一简要分析。一、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1、有比较完善的组织保障。吴中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同时,制定出台《吴中区文化产业培育提升计划》《吴中文化产业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吴中区文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吴中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力扶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特别对一些成长性好、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项目,建立了专门的协调推进机制,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实施优惠政策。
2、有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2009年,区委、区政府将文化产业纳入全区“5+2”产业振兴计划,制定了《吴中区文化产业培育提升计划》,提出了打造“一圈、五带、十大集聚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2013年,提出建设十大集聚区,其中文化创意集聚区在原有“一圈、五带、十大集聚区”的基础上调整明确为“一圈、五带、十大载体”的规划布局。
3、有逐步增多的资金支持。2009年起,专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项目补贴、贷款贴息、扶持奖励等方式,吸引各类文化企业落户和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文化企业创新创业、发展壮大。
4、有比较全面的产业服务。积极指导文化企业做好对上争取工作,2007年以来,累计帮助9家次企业争取到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1300万元,12家次企业争取到市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500万元,鼓励区内文化企业大胆“走出去”,组织相关企业积极参加“中国·苏州创博会”等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发展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
一是地区文化产业强弱不均。近年来,吴中区各乡镇(街道)在招商引资、生产规模、财政收入等指标上差距有所拉大。全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地区强弱不均、竞争力不强、重点产业不突出等不足。文化产业各类型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二是文化产业开发经营层次不高。我区文化产业开发经营层次不高,发展规模偏小,缺乏对散落在各地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某些文化产业形态具有零散性和自发性,产业群尚未形成规模,产业链有待完善;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形态类似,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部分企业开展多媒体兼营、拓展产业链和跨地区经营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急需进一步整合升级,形成集聚效应。
三是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缺乏。吴中区文化产业人才数量偏少,一方面,刺绣、书画等传统技艺的接班人中,缺乏顶尖的领军人才;另一方面,文化资本运营、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领军人才数量偏少,这些都对吴中区文化企业的研发制作尤其是高端策划、编导、市场营销、产业引进等关键环节的运行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制约了全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机会
一是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潜力巨大。吴中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工作需要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的积极参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和高智能的创新平台,才能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完善的保护开发。
二是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持续增长。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广大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更趋多元化、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文化潜在消费能力还将继续增长。
三是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具备后发优势。吴中区具有一批较强后发优势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潜在竞争力强。城区宝带文化产业园、金枫路广告产业园、胥江一号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工艺文化城、苏报集团数字印刷文化产业园等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其引领带动和规模集聚效应将会进一步显现。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
一是外部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同质或相似的文化产业项目大量涌现。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增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些盲目发展甚至过度发展,加剧了竞争压力。从全国范围讲,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涌现了798艺术街区、田子坊、田面设计之都等知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从苏州市范围讲,影视娱乐、动漫制作、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项目众多,吴中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不配套,现有的资源优势和潜力难以发挥。目前文化产业的税率比较高,中小企业发展有一定困难。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上,对农民宅基地等敏感问题受政策制约多,影响企业投资开发的积极性;对新兴的网吧服务等文化产业,规划布局上要求较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3+Y”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我区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在新形势和新特点下,我们将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解决存在问题,抓住机遇,促进文化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下一步将在现有基础上开辟发展新路径,探索发展新模式,即“3+Y”。
一是“3”大举措
1、培育品牌企业,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和骨干企业,提高集约化程度,实行规模化经营,打造吴中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加强对镇街道重点产业项目指导扶持和区级重点产业项目立项打造结合,培育出我区经济效益突出、社会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龙头文化企业项目。
2、积极做好指导服务。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及时完善我区文化产业配套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继续做好文化企业对上争取、对外形象推介等指导服务工作,促进全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3、推进“1+4”产业培训,完善“三库”基础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与知名高校合作组织全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专题研修班;与国内成功园区、基地互动,按季度、分板块、分类型,积极组织专题培训,形成我区产业培训1+4格局。更新完善企业数据库、重大项目资源库、重点人才名录库三大数据库,为产业布局调整、规划修改完善、政策措施制订提供决策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二是政企合作,“Y”型升级
政府和企业在以往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中是相互分离的两个主体,面临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必须围绕发展这个中心形成一股合力,这种转变形象的概括为“Y”型。吴中区积极探索政企合作升级的新路径和平台,借助文化和科技、旅游、金融深度融合的契机,开创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一方面,政府充分发挥引导和服务功能,继续加强对上争取和对下指导,引领区内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同时政企合作建立监督反馈机制和协调推进机制,开发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强筋”“健体”,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吴中区文体局 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