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
大数据与文化产业变革

发布时间:2016-11-30

随着“大数据”概念的火热,各行各业都开始注目于这个崭新的事物,并视之为将会爆发燎原之势的星火。一些商业机构更是迫不及待地抢占先机,诸如阿里巴巴集团等企业已经启动了“大数据战略”。大数据所带来的新鲜话题,一时间在产业界风生水起。
然而,当我们对这一新事物充满好奇、期待着在大数据浪潮之中一展身手之时,我们必然首先要思考的是:大数据到底是什么,它究竟会为我们的文化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我们要怎样应对?
大数据是一种战略资源,它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其“大”。大到什么程度?自然是大到常规的空间概念无法容纳的地步,否则它不会成为一个人人为之惊叹的东西。因为容量过大,大数据的保存和处理必须与数字技术相依存,也就是说,它是数字时代的产物;因为极为重要,它将影响或决定着数字化生存状态下的人类未来。
举个例子。拿我们的社交网站新浪微博来说,它一天可以由用户发出一亿条以上的短文。这些信息多不多?当然多,多到无法人工去数;这些信息有没有用?当然有用,至少体现着数亿人的兴趣偏好,暗含着无限的商业价值。这些数据不停地积累,在数字空间中无限存储。除了新浪微博,还有多少这样的数据,在移动网络终端及移动定位功能的广泛应用中,作为人类活动的脚印,须臾记录,迅速积累。
如此庞大的数据自然只能以数字的形态才能得以存储。当这些数据将人类活动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历史纪录到无比精细的时候,它必定将改变人类对于历史的追溯能力和对未来的推演能力。
可以将大数据认为是人类存在与需求的一种符号,因此它是一种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但就直接的功用来说,应将其视作一种经济资源。而大数据作为经济资源的重要性,正全面体现在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中。
毫无疑问,受大数据影响最大的文化产业是互联网领域。这是基于新媒体所具有的一种特征,即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可以说,一个互联网站的成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其所拥有的用户生成数据的量来衡定。大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这一虚拟文化产业的根本,我们可以想象,在腾讯、优酷、天涯、淘宝这些网站背后,有着怎样一组组庞大的数据,正在决定着这些企业的身家性命。
除了互联网,在数字化生产早已普及的情况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数据的翻倍积累已是许多文化产业都无可回避的现实。在产业竞争不断升级并已致使经营管理日趋精细化的情况下,图书出版、新闻传媒、广播影视、动漫、表演艺术、广告、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会展等文化产业在实现了线上线下双向发展之后都产生了关于用户参与及反馈、公共关系、内容生产的档案信息等方面的数据膨胀。
这些数据里面,必然或隐或现地存在着不菲的价值,它们将对我们维护客户关系、优化经营管理、开辟新增业务具有重大意义。它们不能再被忽视,不能再沉睡在我们的硬盘里——尤如一块坏死的分区。
这是因为,数据已经成为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得数据者得天下,大数据体现的是现有的实力,也体现的是趋向于未来的强劲动力。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可能目前缺乏的并不是数据,而正是这些将数据转化为动力的意识与能力。
拥有庞大的数据并不意味着就能守得住一份家业。没有大数据开发与经营的意识或未能对大数据进行成功的驾驭,在当下文化产业不断革新、不断洗牌的大环境中,一个大企业很可能因为未能做出正确的战略调整而落入人后。相反,一个小型企业,如果成功抓住了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也可能很快成就一番“逆袭”。
伴随大数据理念在经营管理中的确立,文化产业组织亦需进一步优化,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在所难免。应对大数据挑战的专门部门将普遍成立,其地位和职能都将得到确认和强化。数据分析师虽然紧缺,但短时间内赶鸭子上架将会成为普遍对策。
激烈的数据竞争会在同类企业之间产生。数据安全将无限度地被强调、再强调。因为它关乎一个企业的成败,尤如隐私泄漏可以让一个公众人物的形象轰然坍塌一样,数据泄密可以让一个苦心经营的巨型企业瞬间关门。
宏观方面,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将大数据计划列入顶层设计。在美国,已制定国家战略应对大数据时代;在中国,大数据战略已然确立于战略家们的规划里。可以断定,新的数据法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台,着力为各位买家、卖家解决有关数据纠纷的问题。随着数据管理与分析方面的专业的火热,高校将会培养出更多专业的数据分析师,以供各大企业“抢购”。
这就是大数据时代,它正在向我们走来,而且距离我们最近。因为我们所为之奋斗的文化产业,正是这场革命的前沿阵地。
(华一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