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
苏州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发布时间:2016-11-30

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文化与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优良,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明显。“十一五”以来,苏州市按照中央和省有关加快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到文化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基本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现“文化强市”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着力加以推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多门类的综合性文化产业体系。

据全市文化部门汇总统计,2012年上半年,苏州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12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17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37%,在全市GDP中占比约5.42%。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达1.5万余家,从业人员达36万余人。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并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产业氛围日益浓厚

1.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苏州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推动苏州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苏发〔2009〕47号)、《关于加快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府〔2009〕182号)、《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指导目录及说明》(苏文产办规字〔2010〕2号)、《苏州市重点文化企业认定和考核管理暂行办法》(苏文产办规(2010)3号)、《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苏府办〔2010〕268号)、《苏州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办发〔2010〕104号)、《苏州市文化产业担保基金管理办法》(苏文产字〔2010〕17号)以及《苏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定命名管理办法(试行)》(苏府办〔2011〕89号)、《苏州市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苏文规字〔2011〕7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文化产业搭建起了比较完整的政策框架。各市(县)区也都把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先后成立了各市(区)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完善了相关政策体系,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的营造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政府引导资金进一步支持

自2009年苏州市和各市、区相继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目前全市共设专项资金合计约1.5亿元。为了充分使用好财政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市文广新局联合市财政局,改变了财政资金项目补助、贴息、奖励传统的办法,探索融资担保、风险创投、保险质押等方式,在已有的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苏州市文化产业担保基金、苏州市文化产业创投基金,重点扶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文化产业集聚区、重大文化产业工程、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项目,为文化企业进行融资、投资服务。

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目前已累计为89个项目下达了3260万元的资金计划安排。市文化产业担保基金首期投入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建立的“文贷通”产品目前可获得银行最高2亿元的贷款额度,目前已为8家文化企业提供了14350万元的融资担保。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目前已进入资金募集阶段。此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目前我市已累积获得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共65个项目7331万元,居全省前列。

3.人才工作得到空前重视

2011年,苏州把文化产业人才纳入了“姑苏人才计划”,并专门出台了《苏州市姑苏文化产业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苏办发〔2011〕15号),吸引、鼓励各类文化产业人才来苏创业工作。同时,通过组织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等多种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鼓励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多所院校开辟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针对动画、表演、传媒等人才短缺的情况,结合社会力量办学培训,为大学生和创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首届姑苏文化创新创业领军(重点)人才经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19位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获得了29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同时,各市(县)区也分别将文化产业人才工作列入了全市(县)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市场主体日益壮大

1.项目推进取得实效

苏州把投入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以重大项目建设为龙头,聚集发展要素,扩大产业规模。项目是产业发展的支撑,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经过筹划、论证、筛选,2011年、2012年分别确定了苏州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83个、89个,一批亿元以上项目落户苏州,如中国光华文化创意产业园、台湾诚品书店、华谊影视基地等。

2.集群化发展步伐加快

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建设和投入使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以平江、沧浪等为代表的地区利用工业遗产、老旧厂房和近代建筑改造,建成了一批独具魅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如平江区的容创意产业园、沧浪区的989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以常熟、昆山、吴中等为代表的地区积极开掘、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集聚区,如常熟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昆山周庄、锦溪,吴中区的太湖古村落、甪直等;以昆山、工业园区等为代表地区利用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形成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动漫产业集聚区,如园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昆山动漫数字产业园等。

苏州园区(基地)建设已经走在全省前列,目前有“苏绣文化产业群”、“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胥口书画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 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苏州园区)”、“昆山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张家港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等七个国家级、“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基地”、“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昆山动漫数字产业园”、“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 沧浪文化产业街区”等五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

自《苏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出台后,市政府于2011年8月命名了第一批28个苏州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架构。

3.产业竞争力有新的提高

一方面,加快广电、报业等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步伐,培育综合实力强、品牌形象好的国有文化企业,使其形成较强的吸附力和带动力,投资额达60亿元的现代传媒广场、国际影视娱乐城和印刷数字化产业园已奠基开工。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领域,目前,我市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举措,在吸引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已初见成效,一批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崭露头角,丰富和活跃了文化产业市场,如江苏华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天润安鼎动画有限公司等等,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已占文化产业总投资70%以上。

4.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遵循市场规律,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打造五大品牌,即以“中国苏州旅游节”、“中国昆剧、评弹艺术节”为龙头的文化节庆活动品牌,以“苏绣”、“香山帮营造工艺”为龙头的工艺美术市场品牌,以“科文艺生活”、“四季周庄”为龙头的演艺娱乐品牌,以“评弹”、“昆曲”为龙头的戏曲精粹品牌,以“古典园林”、“吴文化”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品牌。同时,还借助“电博会”、“阅读节”、“旅游节”等活动,宣传苏州,推介苏州。如“电博会”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每年专业参观者保持3万左右,品牌影响不断扩大。除此,我们还培育了一批以名企、名品、名人为代表的民营文化品牌,如“亚细亚”、“桃花坞”、“香山帮”、“博济”等,通过大力宣传、推介,使我市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加速向产业转化的进程,其市场价值不断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三、新兴领域日益拓展

1.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创意设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2012年确定了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89个,其中创意设计业项目18个,数字内容与动漫业14个,共占项目总数的36%。太仓LOFT文化创意产业园立足太仓,服务苏南,对接上海,为江苏及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前端基础性支撑与核心推动力,形成了江苏乃至长三角区域最具特色的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创意设计产业外包服务基地与产业集群。江南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已吸引入驻了以装饰设计为主,涵盖广告、摄影、数码、策划、网络、电子印刷等文化产业类企业30余家,入驻率达96%,文化产业集聚度达73%,其中不乏苏州知名设计企业。园区的苏州蜗牛电子有限公司、平江区的苏州中创科技有限公司、高新区的苏州创捷传媒展览有限公司等创意企业已经在区域间确立了龙头地位。

2.市场份额不断加大

通过政府的引导,文化产业业态更加丰富。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拓宽了文化产业的领域。2011年,全市动漫片创作生产数量达到30部16971分钟,位列杭州、深圳、无锡、沈阳、广州之后,居全国第六。工业园区动漫产业园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最佳动画产业基地提名奖,其进驻企业士奥动画原创动漫《诺诺森林》获最佳动画中篇奖,天堂卡通的《搜救犬阿虎》获最佳导演奖,同时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影视业发展态势良好,金阊区的亚细亚集团又开拍了其投资的第五部电视剧《激战江南》。常熟市完成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电影《柳是如》以及广电总台参与投资和配合的电视连续剧《中国家庭2》。一批利用苏州人文、山水资源打造的影视基地知名度不断提高,如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基地等。

四、“引进来”、“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

1.首届“创博会”圆满召开

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江苏省文化厅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首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于今年4月28-30日在苏州成功举办。本届“创博会”是国内首个文化创意设计领域的专业性博览会,以“城市·文化·设计”为主题,以“跨界·融合·多元”为特点,旨在为国内外文化创意设计行业交流合作、共谋发展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届“创博会”共有来自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等10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内地的245家企业参展,展示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内容涉及工业、商贸、科技、建筑、旅游、工艺美术、金融投资等各个行业,全面展示了当今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内容、新技术、新成果。展会期间,设计了丰富的系列活动,包括高峰论坛、产业对接会、全国大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大赛等活动,内容充实,亮点不断,将引资、引才、引智有机结合,为文化创意产业界客商沟通交流、携手共赢提供良好的机会,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国政协厉无畏副主席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共同出席开幕式并在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展会期间,将近10万人次入场参观,187个项目进行了现场对接,签约金额近10亿元人民币。

2.交流宣传平台多方打造

2011年,苏州首次以大市组团形式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取得了圆满成功,以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人文苏州·智造之城”主题展厅。有200余家参展单位(项目),其中创意设计类企业(项目)有90余家,占到参展总数的48%。苏州展团对外召开四场专场推介会,有27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达100亿元,并达成400余项合作意向共120多亿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专程到苏州展馆视察,并详细了解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对苏州文化产业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赞扬。4天时间,苏州展馆共接待社会各界60余万人次,参展作品有3件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另有12件作品获银奖,5件作获铜奖。苏州展团和展厅分别获得“优秀组织奖”、“优秀展示奖”两项大奖。

2011年7月11日至16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率苏州文创产业交流团赴台湾开展了宣传交流、项目推介、合作洽谈、企业拜访等一系列活动,在交流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取得丰硕成果。在台期间,交流团积极开展敲门招商与项目促进工作,促进在谈项目20多个,有40余家台湾企业表达了与苏州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的明确意向。在交流会现场,苏台两地文化企业签约10个合作项目,总额达22.8亿元;场外签约项目22个,达成20多亿元投资意向。

为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与宣传推介力度,组织动漫企业参展“法国昂西国际动漫节;举办“苏州影视动漫创意投资大会”,被誉为中国最有实效的国际级专业动漫产业会议,为苏州动漫走向海内外提供了良机;在苏州移动公交上全面开通了“苏州原创动画移动播放平台”、举办了动画片《小狐狸发明记》的新闻发布会等等,既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搭建了平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继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文化强国,这是一个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标志着我国在建设经济强国的同时逐步向世界强国迈进。十八大报告从发展道路、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文化性质等方面系统地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问题,并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个方面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路途,为我们描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美好远景,这是历史的使命、时代的呼唤、经济发展的必然,更是人民的需要。文化产业因其高智力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等特点,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应、就业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我们必须抓住全球文化生产链条重组的新机遇,矢志不渝,自强不息,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迈出更加自信的步伐,把苏州的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苏州市文广新局文化产业处 李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