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动态
潜心雕刻四十载 打造技艺多样化

发布时间:2020-02-13

——“苏州文化产业2018年度人物”蔡云娣
    蔡云娣,苏州人,艺名石云。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品多次荣获“天工奖”、“山花奖”、“百花奖”等国家级奖项;多件作品作为外交部指定国礼赠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泰国国王、比利时国王等外国政要;多件作品被英国白金汉宫、泰国皇宫、比利时皇宫、西班牙国家博物馆等收藏;所策划承办的首届全国砖雕艺术创作与设计大赛荣获2016年“江南创意策划案例”。
蔡云娣分别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与台湾、香港、澳门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上海世博会国粹馆举办过个人作品展,并被多家中外媒体专题报道,影响深远,有“蔡氏石雕·东方绝艺”之誉。
    三雕:从单一到多元
    蔡云娣出生在出产㠛村石砚(俗称澄泥砚)的藏书乡,是雕刻之家的第四代传入。蔡云娣12岁刚拿起刻刀学的就是澄泥石砚。后因人们书写习惯的改变,销量不佳,他受无锡紫砂壶的启发,开创澄泥石壶新品类。1982年,第一把澄泥石壸诞生后,他做精做足了这把壸的文章。荣获国际民间手工艺金奖、国际民俗风情博览会金奖的是石壸,英国威廉王子的大婚礼物也是石壸。随着石料开采受限,需要走精品之路,于是澄泥石人物雕和摆件雕应运而生,澄泥石雕摆件《人生三忆》不仅荣获国家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而且和摆件《白蛇传》捆绑成资产包“中华绝艺”在香港文交所股票上市。
    2002年,澄泥石料完全被禁止开采。澄泥石的“禁采令”,意味着这一门“非遗”将走到尽头,大力提倡的“传承”也将是苍白的口号。在多次提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蔡云娣只能跳出狭隘的“非遗”框框和“传承”理念,进而对“文化产业”等概念作全新的解读。他在从事石雕的同时,开发了砖雕业务,并使之机械化和产业化。蔡云娣认为:雕刻技艺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材料上的展示,真正的雕刻大师应该在尽可能多的材料上都能雕出精品来,为此,木雕、玉雕产品也应运而生。
    三点:生产、销售、馆藏
    生产、销售、馆藏,这是一条线上的三个点,有人把它们割裂开来了,蔡云娣却牢牢地把它们连在了一起,有层次逻辑地将它们的合力作全面的展开,并根据时代需要,加入了各种元素,如产业化、旅游化。
    生产就是办工厂。有如此批量的销售,必定要有工厂作保证,这又是蔡云娣在实践中得出的一个经验。名气出去了,人家上门订货少则上百多则成千,要得又急,没有工厂怎么能行呢?他在1987年就已办的作坊式小厂“苏州市吴中区蔡云娣石雕艺术工艺厂”的基础上,于2011年8月注册资本2138万元成立苏州市新石器时代古建营造工程有限公司。10多年来,这里也被打造成校企合作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定点参观和实习基地。
    销售就是开商店。蔡云娣在实践中逐渐将生产、销售、馆藏从小作坊内分离,并赋予现代化分工理念,统一目标,强化分工,各自为战,同舟共赢。他打造了“石艺斋”工作室,并注册商标。先后在苏州山塘街和木渎严家花园开设两家销售门店,山塘街是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古城苏州城市发展的独特资源和文化旅游的特色名片;严家花园位于“吴中第一镇”的木渎古镇,是江南名园之一。这两处都是苏州文化旅游集聚地,复购率较高。
    馆藏就是建艺术馆。商店有了,工厂有了,这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了。然而,这样一门古老而传奇的艺术,就单单为市场服务吗?于是,蔡云娣江南三雕艺术馆在5A级景区金鸡湖畔的李公堤水岸商业风情街应运而生。这里是李公堤主推的文创精品街区,汇聚了多家精品艺术馆,也是苏州园区对外展示的艺术名片。三雕艺术馆展品以高端精品为主。馆内设有人工讲解和自助听游语音服务,多角度满足游客需求;馆内设有雕刻体验区,游客可以免费体验雕刻的过程和乐趣,增加互动性;馆内每周设读书会,免费提供书法和读书物资;每个体验雕刻的游客,如有需要可以将其体验的半成品免费封存半年,如半年内再游苏州可以继续完成,游客的回头率较高。
    蔡云娣是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众桥传播联合主办的“小师傅中国非遗公益课堂”签约老师,三雕艺术馆作为定点课堂,聚合非遗大师,搭建了青少年学习非遗技艺平台。蔡云娣早在2011年就已注册了“姑苏十二匠”商标,但一直没有宣传推广。在2019年4月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上,他把这十年磨一剑的理念推出亮相,得到广泛好评。
    越往前走的人,越会有历史责任感。从石雕到三雕,从生产到销售、馆藏,无一不体现着蔡云娣工匠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文旅相融的背景下,蔡云娣将非遗技艺全方位的融入了旅游元素,顺应了时代要求,满足了文化消费的需求。他那融入刀锋石雕的工匠精神,值得所有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