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01
一个热得烫手、订单来不及接,一个是库存满仓、面临停产危机。11月24日上午,在苏州丝绸行业协会与本报的牵线搭桥之下,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与苏州工业园区跨塘红星宋锦织造坊负责人金红星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苏州宋锦目前尚存的两家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成功“牵手”,达成了合作意向。
苏州宋锦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由专设的宋锦漳缎厂与东吴丝织厂进行工业化生产。1981年苏州宋锦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的25.73万米,其中出口18.46万米。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工厂“关停并转”后宋锦生产散落民间,日趋衰落。但苏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未止步:2006年,苏州宋锦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钱小萍宋锦大师工作室建立。2007年,钱小萍成为国家级宋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苏州丝绸博物馆被命名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负责“苏州宋锦织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2009年,苏州宋锦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8月中国丝绸协会批复同意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建立“中国宋锦产品开发应用基地”。
APEC会议带火了苏州宋锦。据调查,目前全市尚有宋锦生产单位5家,各类宋锦机台总计22台,生产用于装裱为主的宋锦,少量用于生产复制古代宋锦,年生产宋锦15万米至20万米。2012年,鼎盛丝绸运用进口剑杆织机生产宋锦,并推出宋锦箱包及宋锦家纺、围巾、披肩、领带、睡衣等。作为“新中装”核心面料供应商的鼎盛丝绸最近宾客盈门,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定价1.2万元一件的“新中装”还未上市,吴建华手里的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与LV媲美的鼎盛宋锦箱包、宋锦围巾等目前已经卖断货。其自创品牌“上久楷”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为了进一步扩大产能,上周吴建华专程前往意大利,准备再引进10多台设备。鼎盛丝绸的成功,得益于近年来吴建华始终以创新引领发展,走出一条古老宋锦与时尚紧密结合的市场新路子。红星宋锦则是传统宋锦生产企业的典型代表。该企业坚持宋锦生产20年,但其生产的宋锦仅应用于装裱等行业,受市场影响,路越走越窄,库存越积越多,面临停机停产、挡车工流失的生产危机。
11月19日,本报以《“新中装”能否解困宋锦》为题,详细报道了苏州宋锦生产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尴尬现状。报道刊发后,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红星宋锦的生存危机也引起了不少单位的关注。中国丝绸档案馆向红星宋锦及时采购了一部分宋锦织物,作为档案样本留存。有一些服装生产企业也给金红星打来电话,询问其产品能否运用于服装服饰之中。昨天,看到金红星带来的宋锦小样,吴建华立即让员工将小样后处理、进行面料测试等,看看能否运用于围巾制作等方面。
他表示,愿意通过鼎盛自有设计师团队,帮助红星宋锦打开市场。
宋锦的魅力来源于丰富的苏州丝绸文化内涵,也与苏州宋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面对“突然降临的幸福”,吴建华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认为“独木不成林”、“一枝独秀”很难使苏州宋锦国际化。“以强带弱,以大带小,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宋锦产业集群,相关企业抱团发展,形成合力,带动整个苏州丝绸产业的振兴,这是提升苏州宋锦产业化水平的必然途径。”吴建华说。
《苏州日报》2014年11月25日
